【导读】跑步时脚步声太沉重容易受伤! 跑步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运动方式,但看似简单的跑步似乎也蕴藏了极高的受伤风险,数据显示60-70%的跑者发生过导致其跑步被迫中断的伤痛,全马完赛人群中受伤率更是高达90%以上。因此,如何健康无伤地奔跑是所有跑者面临的重大问题
跑步时脚步声太沉重容易受伤!
跑步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运动方式,但看似简单的跑步似乎也蕴藏了极高的受伤风险,数据显示60-70%的跑者发生过导致其跑步被迫中断的伤痛,全马完赛人群中受伤率更是高达90%以上。因此,如何健康无伤地奔跑是所有跑者面临的重大问题。
一、跑步易受伤主要来源腾空落地的冲击力
跑步着地时,体重加之惯性,人体会对地面产生2-3倍于体重的冲击力,根据牛顿第三定律,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,这时地面就会给人体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( Ground Reaction Force,简称GRF)。如果是偶尔跑步,这样的冲击力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,但长期跑步加之跑姿不佳力量不足,不合理的、过大的、持续的地面反作用力很可能对于骨骼关节带来负面影响,导致损伤。
哈佛大学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,那些着地轻盈的跑者很少发生伤痛,而那些着地沉重,脚步声非常响的跑者则非常容易受伤。
二、轻盈才能无伤
那么,我们怎样着地才能减少腾空落地时对于人体的冲击力呢?很简单,将力有效地缓冲掉。举一个例子,当我们从高处跳上跳下,如果你的下肢关节都是完全伸直的,整个脚掌直接着地,那么可以想象你会伴随砰的一声落地,受到极大的冲击力,而如果你充分屈曲下肢髋膝踝三个关节,用前脚掌着地,你就会像猫一样悄无声息的落地,这样就把地面反作用力消散于充分的缓冲中了。
马拉松运动员的跑量远远高于大众跑者,但他们为什么也不会因为持续作用于人体的冲击力而受伤,根本原因是在于他们高超的跑步技术,良好的肌肉力量确保了他们可以轻盈落地,无伤奔跑。
三、轻盈既是技术的体现也是能力的体现
轻盈是良好跑步能力的外在表现,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轻盈奔跑呢?你需要做到以下两点: 第一、形成合理的跑姿,尤其是着地方式要合理; 第二、要学会利用肌肉力量进行有效缓冲,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升的。
四、怎样才算是合理的着地
如果能前脚掌着地,缓冲更佳
图1的曲线描绘出了脚后跟着地的跑者,从脚后跟着地至脚掌离开地面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的变化,很明显看到在着地初期,出现一个陡增的地面反作用力峰值,该力不仅很大,产生速度也很快。也就是说,如果采用脚跟直接着地,这样就无法利用脚踝来有效缓冲,在着地一瞬间,脚跟上方的踝关节和膝关节受到一个很大的峰值应力作用。
图1 脚跟着地时受力分析
图2显示当采用前脚掌着地时,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消失了,原因是我们转变着地方式,通过足弓、跟腱和小腿肌肉代替脚跟吸收了冲击力。同时,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斜线上升变得缓和了,这也表明地面反作用力被有效缓冲。
图2 前脚掌着地受力分析
也就是说,采用前脚掌着地时,由于着地点是在脚掌的前方,着地瞬间脚跟是轻轻抬起的,然后再下落,就是这么一点极短时间的微小脚踝运动,就可以大大增加着地时的缓冲,从而减少地面对于人体的冲击力。
-
冬季跑步和快走谁的减肥效果好? 冬季跑步和快走谁的减肥效果好?
-
50多岁经常跑步,这是养生还是加速膝盖衰老 50多岁经常跑步,这是养生还是加速膝盖衰老
-
跑步的其中一个好处或许会令人“尴尬”? 跑步的其中一个好处或许会令人“尴尬”?
-
跑步后不注意这一点,可能毁掉你! 跑步后不注意这一点,可能毁掉你!
-
长期坚持跑步,虽然人瘦了,但却“变老了” 长期坚持跑步,虽然人瘦了,但却“变老了”
-
跑步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 跑步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
-
媒体:该怎么增大跑步步幅? 媒体:该怎么增大跑步步幅?
-
它比跑步更毁膝盖!危害极大 它比跑步更毁膝盖!危害极大
-
40岁的人照样能跑步! 40岁的人照样能跑步!
-
之前放弃跑步,今天如何重新跑步? 之前放弃跑步,今天如何重新跑步?
-
2020年澳门彩开奖记录:2020香港开机结果全年免费资料大全手机ap 2020年澳门彩开奖记录:2020香港开机结果全年免费资料大全手机ap
-
媒体:疫情期间,还可以出去跑步锻炼吗? 媒体:疫情期间,还可以出去跑步锻炼吗?
-
孙小果保护伞查清 结案时间待定 孙小果保护伞查清 结案时间待定
-
耐克破纪录“神鞋”将被禁穿! 耐克破纪录“神鞋”将被禁穿!
-
回收制服挖同事尸骨 肯尼亚一官员下令 回收制服挖同事尸骨 肯尼亚一官员下令
-
奔驰女司机未被立案 未发现女司机职务侵占 奔驰女司机未被立案 未发现女司机职务侵占
-
官员婚外情被开除 曾号召加强个人修养 官员婚外情被开除 曾号召加强个人修养
-
包头马拉松最后一名遭劝退 包头马拉松最后一名遭劝退
-
天气又潮又闷 你还敢跑步吗? 天气又潮又闷 你还敢跑步吗?
-
中国影史票房前三 引业界热议 中国影史票房前三 引业界热议